书画与印章产生密不可分大约在宋元时期,较早的如米芾、赵孟頫的作品都会加盖自用印,随着时间的推移,到了明清,印章已经成为书画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,印章不仅是作者的身份象征,还增添了作品的神采,成为画龙点睛之笔。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,当今的书画家拥有一套自己的印章乃是必不可少的。 闲章则能够表达自己的向往和追求,是为较为隐藏的语言,似弦外之音。闲章所容纳甚广,诗词歌赋、吉语、斋馆里籍无一不可。Z名者如赵孟頫的“松雪斋”,文彭的“琴罢倚松玩鹤”,何震的”听鹂深处”,邓石如的“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”,蒋仁的“真水无香”,吴让之的“画梅乞米”,黄牧甫的“器父”,吴昌硕的“西泠印社中人”,齐白石的“湖南湘潭人也”,潘天寿的“一味霸悍”,来楚生的“处厚”等等。
书画上的印章有两种。
第一类是书画家自己钤盖在作品上的印章,一般来讲不会太多,多是一枚或一对姓名章,或斋馆印章。此外有还有闲章,闲章少则一枚两枚,多也不过几枚。
如潘天寿的作品钤盖的:“潘天寿印”
陆俨少作品钤盖的:“陆印”“ 俨少”“ 陆俨少之章”
来楚生的作品钤盖的:“来楚生印”
皆是自用印,一幅作品不会盖太多。
第二类是鉴藏印,鉴赏家或收藏家在观赏时候加盖的。这类印章就多了,藏家的姓名印或鉴藏印。
比如石涛的这件书法作品,就有唐云和钱镜塘的收藏印,分别是:“药翁”“ 杭人唐云之玺”“ 海昌钱镜塘藏”。
有很多书画作品由于年代久远,流传甚广,经眼藏家无数,牧甫印云“万物经眼即我有”,虽则放达,但这样的拥有是短暂的,而作为藏家也希望他人和后人知道他曾经过眼或者珍藏过此物,而印章即是证明。因而盖的印章特多,这样的作品如《兰亭序》。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盖印很多者不可胜数,然这大抵是古人的作品才会如此,今人的作品一般而言印章不会太多。
通过藏家的印章可以了解作品的流传收藏情况。在不破坏原作生态的情况下,印章的钤盖为作品增添光彩,亦能够借此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方面。但如果盖印不讲究则会起到负作用,因此我们看历代藏家盖印,总在作品边角,总以不打扰作品本身为原则。
几枚我刻的闲章:
书法爱好者路过,不懂篆刻,但是因为兴趣所至,平日也有去了解一些篆刻方面的知识,所谓诗书画印不分家,就把我所了解的说一下,希望能对题主有用。这是我第二次在知乎准备长文答题,上一次回答问题有朋友建议我注意排版和图文并茂的问题,这一次我就尽可能的注意版式和图文。下面进入正文:
上文多说了几句,下面直接正面回答作者问题:
楼主的问题问的是印文刻的文字通常是些什么内容,官印的内容我想就算我不说题主都能想到,就说说私印吧。有以下这些种类:
①:姓名印,姓名印在私印中是ZUI常见的,也是ZUI常用的,通常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下使用,印文的内容可以为人的名字,也有在名字下加“印”“章”“印信”“之印”等字的。姓名印在汉晋之间就已经比较规范了。值得一提的是,对然秦始皇规定天子制印可以用玉而其他官员不行,但是民间作为私印的姓名印却不受这一制度的限制,从汉魏以来遗留的事物来看,有玉印、金印、铜印、银印、石印等。
②:表字印,我国对于人的命名比较将就,除了有姓名之外,还有与名相应的字号,在平时直呼其名是不尊敬的, 称呼他人的字号才是对人的尊敬。唐宋以后印章艺术复兴的一个表现就是将字号入印,以显示制印的随意和自由。如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,就刻成表字印“赵氏子昂”。表字印的印面形式和所用材料都可以随意,但是通常不作为正式的个人信符,不能用于一些具有法律效应的契约文书之中,而可以用于书画作品中。
③:号印,也可以称之为别号印,性质用途同表字印,印文内容是主人的字号,号的起取方法比字要宽泛,不受名的意义的制约,通常体现出某人的思想、志向、或者说处的地名所喜欢的某些词句等。
④:年号印,历代的帝王都喜欢玺印,除了正式的用印之外,也把年号制成印章。例如宋徽宗有“政和”“宣和”宋高宗有“绍兴”年号印,通常用于书画作品之上,表鉴赏收藏或创作的年代,上面提到的两位皇帝就都是艺术修养很高的,徽宗书画俱精,高宗的一笔书法直追晋唐。
⑤:收藏鉴赏印,印于书画作品之中,表示某书画作品过某人之手为某人所有、所收藏,有鉴藏作用但不是鉴藏印。如“乾隆预览印宝”,现在的藏书章就属此类。
⑥:引首印,因取闲杂名字做印文,而钤于书画作品之首而得名,此俗起于唐宋,至今不废。
⑦:成语印,用现成的词语、诗句或者格言等刻成印章。是治印这一时情趣的表达,或者是为了追求高雅的艺术境界所做。
⑧:斋堂馆阁印,古时知识分子或上层社会的人,往往喜欢为自己的居所取一个名号,并用居所名号刻印,如赵孟頫的斋印“松雪斋”,李泌的“端居室”,乾隆三希堂的“三希堂精鉴玺”
⑨:押字章,押字也称花押,是具有特殊记号性质的签字,并以此刻成印章,称为押字印。其一直延续到民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