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画与印章产生密不可分大约在宋元时期,较早的如米芾、赵孟頫的作品都会加盖自用印,随着时间的推移,到了明清,印章已经成为书画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,印章不仅是作者的身份象征,还增添了作品的神采,成为画龙点睛之笔。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,当今的书画家拥有一套自己的印章乃是必不可少的。 闲章则能够表达自己的向往和追求,是为较为隐藏的语言,似弦外之音。闲章所容纳甚广,诗词歌赋、吉语、斋馆里籍无一不可。Z名者如赵孟頫的“松雪斋”,文彭的“琴罢倚松玩鹤”,何震的”听鹂深处”,邓石如的“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”,蒋仁的“真水无香”,吴让之的“画梅乞米”,黄牧甫的“器父”,吴昌硕的“西泠印社中人”,齐白石的“湖南湘潭人也”,潘天寿的“一味霸悍”,来楚生的“处厚”等等。
书画上的印章有两种。
第一类是书画家自己钤盖在作品上的印章,一般来讲不会太多,多是一枚或一对姓名章,或斋馆印章。此外有还有闲章,闲章少则一枚两枚,多也不过几枚。

如潘天寿的作品钤盖的:“潘天寿印”

陆俨少作品钤盖的:“陆印”“ 俨少”“ 陆俨少之章”

来楚生的作品钤盖的:“来楚生印”
皆是自用印,一幅作品不会盖太多。
第二类是鉴藏印,鉴赏家或收藏家在观赏时候加盖的。这类印章就多了,藏家的姓名印或鉴藏印。

比如石涛的这件书法作品,就有唐云和钱镜塘的收藏印,分别是:“药翁”“ 杭人唐云之玺”“ 海昌钱镜塘藏”。
有很多书画作品由于年代久远,流传甚广,经眼藏家无数,牧甫印云“万物经眼即我有”,虽则放达,但这样的拥有是短暂的,而作为藏家也希望他人和后人知道他曾经过眼或者珍藏过此物,而印章即是证明。因而盖的印章特多,这样的作品如《兰亭序》。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盖印很多者不可胜数,然这大抵是古人的作品才会如此,今人的作品一般而言印章不会太多。
通过藏家的印章可以了解作品的流传收藏情况。在不破坏原作生态的情况下,印章的钤盖为作品增添光彩,亦能够借此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方面。但如果盖印不讲究则会起到负作用,因此我们看历代藏家盖印,总在作品边角,总以不打扰作品本身为原则。
几枚我刻的闲章:
平常心
达观
归真
平平安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