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时,举办了《大国脊梁·圣境峰光——高原雪山画派作品展》2020年Q国巡展。Q国巡展的学术研讨会汇聚秦、鲁、川三地的理论名家与学者将雪山画派立足于中G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探讨。
回顾中G山水画的发展历程,从魏晋南北朝风景画的兴起,到隋唐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审美共存,从五代两宋风景画的哲学表现,到元朝的写意化倾向,以及对明清风景画的继承与延续,都是中G传统风景画美学的自觉发展。但是,由于高寒、缺氧、交通不便等因素,人们还没有看到关于西部高原雪山的创作。
时至近代,中G绘画艺术未能像欧洲绘画艺术那样,在类似启蒙运动中产生自发的文化革新,而是带着被迫性、抑制性和移植性开始现代转型之路。此时关于中国画如何取得进步的分歧是比较大的——西化派、融合派、传统派,各自有着艺术主张与实践。傅抱石的《雪山行旅途》,张大千的《瑞士雪山》等,都是山水画雪山创作在现代性转型中持续进步的表现。吴作人、吴冠中、常书鸿等创作的雪山雪景图也各具风格。巴蜀地区冯建吴、吴一峰、嘉州画派李琼久,都在传统雪景山水画上做出过新的探索与尝试。
欣赏今天的山水画,从历史中继承下来的绘画风格和技法,是我们认识当代中G山水的重要途径?;嵋樯嫌醒д呷衔?,以李兵为代表的高原雪山画派,在创作中,尤其是在宋画的艺术境界中,融入了传统的山水精神。从艺术史上对山水画风格的承变,我们不难发现,李兵作品中的宋画艺术境界,正是五代两宋绘画“无我境”与“有我境”的高度融合。
同时意境的营造离不开笔墨的支持。为了寻找最能表现雪山意象与雪山神韵的笔法,李兵投身于中G美术史中,探索中G画技法,研究水墨山水的绘画语言。通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,他发现自己眼中的雪山,心中的雪山神韵,并不存在一种传统的皴法。李兵正是在发现问题时开始创造解决问题。
李兵发现这种传统皴法还不能够最好地呈现雪山山体,他于是尝试把大小、长短不同的“皴”糅合,以“块”的方式来表现高山雪线和岩石裸露的关系,处理山势走向和积雪冰封的关系,这才基本把雪巅神彩展现在宣纸上,至此,创立了“块斧劈皴”的新皴法。
高原雪山画派的作品中,既能看到雪山的雄伟壮丽,又能看到云雾的层叠变化,还能看到雪山的光感灿烂。古往今来,中G画很重视画面中的空白,认为空白对意境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,高原雪山画派的作品以“空白”为载体,将意境渲染为“画雪山,未画雪,雪已现”的意境。